The Fusion of Creeds - 宗教,哲学和科学
从公元前第四世纪末亚理斯多德时期,一直到公元四百年左右中世纪初期的这一段很长的时期,雅典人失去了统治地位,亚历山大大帝崛起,由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和其它各地,各种文明结合在一起,出现了希腊文化。希腊哲学更关心人的生死之道,人的伦理道德,真正的幸福是什么,如何获得极致的幸福等。其中可以分成四个学派。
犬儒学派
由Antisthenes (445 ~ 365 BC)所创,犬儒派学者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质上,不依赖于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;因此,任何人,不论贵贱,如果欲望够少,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想要的一切,就可能获得这种幸福感。犬儒学派相信,人们毋需担心自己的健康,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,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。所以,到了今天,“犬儒主义”这个词暗含着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意思。感觉和老子的顺其自然有点相近之处。
斯多葛学派
由Zeno (334 ~ 262 BC)创立,这个学派认为,每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个小部分,是一个microcosmos, 是macrocosmos的缩影。他们相信宇宙间有建立在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的公理存在,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,“精神”与“物质”之间没有任何冲突。他们比较务实,强调人本主义,也非常冷静,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,人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命运,所以有时我们用“斯多葛式的冷静”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。
伊比鸠鲁学派:“神不足惧,死不足忧,祸苦易忍,福乐易求。”
前面两个学派都认为“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”,人还应该学会忍受各种痛苦。但是Aristippus (435 ~ 356 BC)却相反,他认为“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,至恶之事乃是受苦”,所以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应该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为目标。Epicurus (341 ~ 270 BC)将此享乐主义加以发展。他认为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,同时应该考虑是否有不好的副作用,因此,在追求短暂的快乐时,最好能想想是否有其他方式获得更长久并且强烈的快乐。他也强调所谓“乐趣”并不一定只指感官上的快乐,还有精神上的。他们对于政治或团体生活并不感兴趣,劝人要“离群索居”。渐渐,这个学派的人士多沉溺于自我放纵,今朝有酒今朝醉,所以有时我们用Epicurean来形容那些专门追求享乐的人。
新柏拉图派哲学:“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,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。”
Plotinus (205 ~ 270)认为,世界有两极,一端是他称为“上帝”的神圣之光,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,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,但是其实这个黑暗世界并不纯在,它只是缺乏照耀而已。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体,因为“上帝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